漫談朱蘭主編的 品質管理發展史綱(一)(1998/11)
A brief review of
A History of Managing for Quality —The Evolution,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Managing for Quality
J. M. Juran ,editor-in-chief, ASQC Quality Press, 1995
淵博的博士問我:「鴉片為何能使人入眠?」我答道:「因為它有使人入睡的效能及催眠的特性。」
莫里哀《無病呻吟》
本書是朱蘭基金會1982年開始的一項巨型研究成果。朱蘭當年製作“品質改善”系列錄影帶,廣受歡迎,賺了錢,本著還諸社會的心,今年(1998)還捐了兩百萬美金給他的大學母校商學院。朱蘭有俠氣,容易相處,以前到日本上課,順便把投影機贈送日本科技連盟(彼時日本對此美國產品嘆為「觀止」。)不過,目前朱蘭學院商業化得很。
「品質」現象除了「思想」和「禮儀」兩側面外,還有其社會機能甚或心理機能層面。這本書各作者看法不一,古印度的作者只從斷簡殘章中談點“哲理”,幾乎無法再現印度燦爛文明。而古希臘、古羅馬和近代西歐,則可以再現其「核心產品」的品質。
如果我們著重思想,則要有一部“品質思想史(或觀念史)”,此外,也可以有品質與社會(或文化)史。朱蘭博士本身在「品質與美國」的論述貢獻良多。
這本書多委託朱蘭全世界好友/機關做,內容詳實或網羅重點等參差不齊,例如我以為「英國品質史」方面是失敗之作,原作者史識功力很有限,但是本書也有諸多特色和優點,原作為“A
History …”我在Notes on the Leader’s Handbook上說,這要企業史大家寫上三部曲才行。
先介紹這書目錄(數字為頁次,以“品管”簡譯“Managing for Quality ”)
第一章:古中國的品管(1-32)
(按:本章有更新版《中國古代質量管理史綱》中文)。
第二章:古以色列品管(33-62)
第三章:古希臘廟宇及劇場的品管(63-98)
第四章:早期印度的品質:不同的了解層次及關注點(99-124)
第五章:早期斯堪的納造船品質(125-162)
第六章:古羅馬的品管(163-208)
第七章:日爾曼品保史(209-258)
第八章:傑克的採礦,金相學及鑄幣品管發展史(209-58)
第九章:威尼斯共和國的兵工廠(301-48)
第十章:鐘錶的品質故事(347-72)
第十一章:俄羅斯的品管史例(373-402)
第十二章:Guilds(同業工會)和大教堂建築(403-14)
第十三章:法國軍隊如何精通品質(425-32)
第十四章:(英)聯合王國的品管史(433-474)
第十五章:十九世紀捷克啤酒及糖的生產品管(475-516)
第十六章:日本近代品管史(517-52)
第十七章:美國品管史(553-602)
第十八章:摘要、趨勢和預測(603-56)
索引
真是一部世界品管史,不知從何說起(“品管史”為美國品質協會(ASQ)大貢獻,表示專業化已初步有成。請注意,A.
D. Chandler, Jr.所著的企業史如“The Visible Hand”和 “Scale and Scope”等書的索引,完全沒
“品質”或 “品管”兩字。可見, “Managing for Quality”並不是人類1940年前工商業活動中有意識的作為或焦點。)朱蘭學院的Logo,就是取自古埃及的量測。二十世紀以來的品管,多與技術史重疊。不過讀者可知食衣住行、戰爭/和平,宗教、育樂等都可談品質。
可惜這本書不談人們對品質的「模式、認識與製造」,也未談到許多“匠人”的紀錄。日本、歐美一向重視「匠人」,例如1998年8月,我在NHK看到一臘燭製作世家之介紹,大約如下:
手工作蠟燭很難控制形狀,所以每根稍有變異。積七代家人之經營體驗,每根的須色、長度可控制,重量要控制在誤差20公克內,並使其燃燒時不會有燭淚。
中國許多良品及製法則多“隨風飄逝”,例如《唐才子傳》中王績的《酒經》、《酒譜》等都失傳。這種例子多得是。我們也要感謝日本人對中國做了許多研究。《中國古代質量管理史綱》中文版很用功,但結論是早已做出的,一定會讓故李約瑟等專家痛心:其史識是待議的、歐洲品管史或可當“工藝史”讀,而日、美品管史很重要。
朱蘭對品管這行的長期(2050年以後)預測,方式是觀“會計”這行業為模式,這或是可議的,參考《品質專業與會計專業會通》一文。
品質史是一神秘,或藝術品永遠有超越的層面。這方面是基礎,不了解它,也就無法了解「品管史」。而我們在這方面是很無知的。舉些例子來談。
根據《回歸哲學──探求資本主義的新精神》(學林,1996,該書為日本京瓷(Kyocera)董事長稻盛和夫和名學者梅原猛的對話),中國最了不起的考古會是在尚未進行的秦始皇墓及長江的良渚遺跡(該處或可說明長江文明同黃河文明一樣發達)。該遺址留下來的多為玉器,然而其“工法”卻讓廿世紀的積體電路製造等專家嘆為觀止:在堅硬的東西上開尖孔,而其孔穴是直角,乃是廿世紀的尖端技術(不管是機械加工或蝕刻)夢想,然而古人做到了。「透雕的紋樣上還有尖角。還能雕成角度是捲曲的直角,而在自動鉛筆的尖子都進不去的把方形成銳角…」京瓷是世界上陶瓷
技最先進的公司,他們對遠古人類的智慧和美惠很佩服的。(p.83-4等)。
戴明博士很風趣地用某家具公司想仿製史坦威鋼琴,先拆解名琴(這樣做法如目前仍流行的Benchmarking做法),可再也組不回去了。他的寓意是:這是系統與理論的問題,而不是向一流做法看齊即可。
著名的藝術史名家貢布里希在譯《論藝術中的品質:古今判定卓越的標準》中,說明大師們對媒體控制(control)和與其“回饋”(feedback)之重要。他更舉出一妙例作為該文(<對作品卓越性的斷言>)之結語:
據說,某鋼琴製造商曾去找Artur Schnabel,
邀請他彈奏其製的琴,他向藝術家保証
琴非俗品:「實際上,它有十級音量。」「真遺憾」,鋼琴家答:「不幸的是我有十一級。」
差不多與衡量。我們凡事差不多,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是我們最佳的諷刺和實情。你去德國,凡事(啤酒飲杯等)有刻度,不會讓買賣雙方吃虧。
《中國古代質量管理史綱》中主要探討「國家途徑」的「工官體系」。我對古代「行“車”」業很有興趣(《左傳》先有戰車後始有步卒)。該書中提到夏朝有奚仲為“車正”,負責管理官營的車輛製造廠,並舉《管子》說明「反映了常時已經利用規矩鉤蠅等檢測儀器…」可惜就此停筆。我以為我們要多了解古代的“車業”,除了科技史外,更有文化史意義,如下文所示:
台灣的城市,成為大停車場。這是很自由的政策之惡果──只要有「錢」買車,又「能」找到停車處,就有權買「自由」。現代人的車子,可反應其生活形態,其實,這是很古老而重要的問題,車子還是「心智模式」的重要依據。
車如其人,所以古人對人表示尊敬,用其車來敬稱之,如「高軒 止」。
可是,我們對「名物」的考據圖示功夫下得太少了。孔子時代即有許多以車來生動譬喻的話,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大小車體制不同,保持平衡的零件名稱不同。(古時車兩邊各裝一條木,一頭裝在車軸上,一頭塔在拉車的牛馬上,叫 軏)
車子的馬,可作奠儀禮數。然而「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孔子上朝、退朝都用馬車,然而對此有「龍馬精神」的大地之母(牝)馬之貞部,
只提及「技術面。」而無科學面(見金克木《論語中的馬》)
我看過一幅畫,左邊是中國古代的箭頭(矢)形,而右邊是一枝派克鋼筆。兩者相隔數
年,而外形則極近似。不知你對作者的“用心”,想到了什麼呢?我們的文明在宇宙間只是一瞬。
我們談古代的“質”,其實多為人造物(“人為”)中的“質”。所以本文起讀者興趣。我想要有人先談度量衡,才可能再分工談「商賈知美惡」。其實,現代人對質的看法,與樸實古人看法不同,必須先澄清它。我這方面是外行,就以這種超現實手法談點“史”。(感謝王晃三博士的研究室借書。)
參考資料:
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商務
金秋鵬、陳美束、林文照《中國古代質量管理史綱》CSQ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