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轉型(1999/05)
Now a fourfold vision I see
And a fourfold vision is given to me:
'Tis fourfold in my supreme delight
And three hold in soft Beulah's night
And twofold always. May god us keep
From single vision and Newton sleep!'
William Blake
戴明的新經濟觀,背後是道德的發展。這是亞當.司密的<原富>思想的根基,也是他最重視的學問。這種經濟學,原是探討倫理的、道德的,對許多當代經濟學家仍是主旨。
戴明說轉型要由最高主管帶頭來做,這也是最高層領導者的責任和義務,他也說:經管管理的十四要點乃是最高領導者的義務,所以我用<組織倫理的深刻轉變>稱它。
倫理轉變的概念,適用於產業、教育及政治、社會。即,這些方面,都要在制度(系統)上,作大規模的改革,並在觀念、行為方式、經營管理風格及組織上,作深遠的轉變,以求"長治""久安"。
也可以說,戴明期待經理及領導者,在社會上、組織上能揚棄許多摧毀個人及組織的做法,從事各種創新及持續改善活動,改革<社會、組織的硬化病>----這種兩難,只有一條出路,即,要讓所有的利害關係人都參與社會、組織及個人的創新、轉型,讓大家了解彼此是一體的,所本的宗旨是共同的,要合作創造出各種機智或組織(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以落實大家全贏(win,win),共創更多的就業、事業機會,而在這種創新過程,供應商及顧客(上游和下游),都是不可或缺的協作伙伴,彼此可創造價值。
這種創新及持續改善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想法"人為寶貝",而不只是資產,也不只是一般定義下的資源(一般物化的觀念,乃對資源為取之,開發用(剝削之),棄之),而是<源源不絕,生生不息的寶。>(這也是英文資源re-source的原義。)
要這樣,我們要重視人們的自發為善的願望、動機,不要再用許多不合宜的賞罰制度、評等制度、績效管理制度,也就是要廢除許多無法使整體系統最佳化的做法。
名經濟學家奈特(Frank H Knight,
1885-1972)告誡人說,人類最主要的問題是道德問題,而不是經濟問題。他以為人要明智地行動,就必須制止他們匆忙地對於只合乎其心意的變化作出不切實際的結論,以及習以為常的急忙要"幹點什麼"的癖好。人們尤其要學會尊重已有而確實可靠的知識(即經濟學的常識但另一方面要認識到其局限行性。)
我們需要更深入的社會組織與社會發展上的理論,也就是需要一種新的系統協作觀。因為人們只能從協作行動中,才能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含組織與市場機制)所提供的資助,從而具體地解決種種衝突。
而就個人而言,道德的根基在於個人的抉擇。所以說,要有想法上的<豹變>,而非<小人革面>。即,轉化(metanoia或transformation,就是意指beyond-mind,心智模式上的轉變)和行動(實踐)。
我們對組織與人的看法,是建立在對於人性有獲得"個人自由"能力(用戴明的話說,起碼要去除種種系統對於人生各階段的破壞力)的信心上。同時,我們又要能尊敬、關心他人,並基於團結協作而非基於脅迫(恐懼)而得的社會穩定性。
所以說,戴明所觀關心的,乃是如何建設、利用這種個人及組織上的深遠道德主導力。它既可使個人的人生觀轉化,也可以帶來社會的公正(公者,眾人利益之所在也;正者,真理之基礎也)。
值得注意的是,戴明以為社會組織乃為人(領導者及同事)之積,所以它為領悟(或深刻的學習)開始。他說:「Nothing changes without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戴明的組織觀為它是一社會系統,是由擁有共同的目的或意圖的人互動合作而成。它是複雜的、有目的的有機體,其成員要朝著共同的宗旨,方向努力、進步。同時,為了適應新的經濟紀元,社會及科技上諸新要求,成員要不斷地改善、轉化,如此才能善盡他們的責任。也就是說,組織為一倫理系統,既要消除各種<足以致命的疾病>和種種轉化的<障礙>,並由於領導者創新、改進,帶大家持續前進。在前進的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組織間的互動關係是需要有一番新的深遠的系統觀,知識論,了解人心,變異學上的綜合考量、識見的。
從戴明學問之美或他給人的啟示中,如其<淵博或深遠知識系統>,就如一可以使人看的更清楚,想得更透徹的聚焦工具。我們若能了解它他的用心所在,或價值取向,更可以了解、同情他對人生及身為組織中的人,在待人處事(含對系統之作為),上所持的"基進"看法。
I wander thro' each charter'd street
Near where the chart'd Thames does flow,
And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
In every cry of every Man
In every infant's cry of fear,
In every voice, in every ban,
The mind-forg'd manacle I hear
Lond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