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戴明的新經濟觀》(2)(1999/08)
去年,我們談過《戴明新經濟觀》中譯的一些問題,我們現在把其中失誤最嚴重的兩頁提出來,供各位參考。(參考中譯本 149-150頁,所引文中加底線為中譯本與原作有出入之處,括號加粗體為漏譯之處。)
……
為什麼許多員工離職另謀他就,在新公司的表現,卻還高於他在原來公司的表現?
(解答在於要好好管理人,而非在人事上管理失當,即使公司的人們無法如一系統般協力(按:此段由 Louis
Lataif先生提出,當時他任職福特,現在為波士頓大學商學院院長。))
一輛(你的)汽車的整體表現,是否如同它個別零組件的表現一樣好?
PDSA循環 (2)
PDSA循環(圖十三)是用於學習以及改進產品或過程的流程圖。
(圖十三中的研究 (STUDY)──研究結果,我們由其中學到什麼?何處(什麼)出了差錯?)
步驟一:計劃( Plan)。某人有個改進產品或過程的構想,這是第「零」階段。接著是(embedded
in, 它包含在)步驟一,及規劃如何測試、比較,或實驗。這(步驟一)是整個循環的基礎。倉促的開始,會導致效率低落、費用偏高甚至完全失敗。大家往往急於結束(Short
circuit,短路、跳過)這個步驟,迫不及待地開始有所行動,積極忙碌(假裝匆忙)地進入第二步驟。
計劃階段開始時,可能要在數個建議案中作選擇。我們應該選擇哪一個來做實驗?結果可能會如何?比較一下各項選擇的可能結果。在各個建議案中,如果以取得新知識或利潤而言,哪一個會比較有收穫?問題可能在於如何達成一個可行的目標( goal)。
步驟二:執行( Do)。依據步驟一所決定的構想,進行測驗、比較、實驗,最好是小規模即可。
步驟三:研究( Study)。研究執行結果是否與期望與預期相符?如果不是,問題何在?(也許我們在開始時就錯誤了,這時應該從頭開始。)
步驟四:行動( Act)。進行變革,或是放棄,又或許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不同的人員、不同的規劃之下,再重複這個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