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賀的設計科學的七大課題(1999/09)
「在很大程度上說來,對人類最恰如其分的研究來自設計科學,設計科學不僅要做一種技術教育的專業部分,而且也必須作為每一位接受通識(人文)教育的公民所應學習的核心學科。」這是H.
A. Simon在<設計科學;創造人造物的學問>一文的結論。這篇文章可以在《非物質社會(The
Immaterial Society)》,Marco Diani編,Prentice Hall,1992年版的第八章找到,我想也可從他新版的《關於人為事務的設計中》找到(1996年,MIT出版社第二版)。換句話說,司馬賀願把他的淵博知識系統稱之為「設計理論或設計科學」。
他以為「設計科學」是任何一種涉及到「解決問題、抉擇、綜合並作出結論等任務的專業人士」所不可或缺的訓練。也就是說,設計理論或「設計中的程序」也是一種人的內心及外頭複雜環境(賴以維生及成就)互動關係的「共同知識之核心」。他的設計理論,除了包括〝所有〞的社會科學、建築、管理、人工智能、音樂創作和欣賞 ……外,也是人的精神和完成的過程。例如,他在同篇文章中說︰「我們最好(應該)把城市規劃設想成一個有價值的創造性活動,一種社區的許多成員都有機會參與的活動──如果我們有勇氣按照這種方式去組織它的話。」設計過程就是設計風格的判斷者。
我希望《管理行為第四版》的讀者能夠在讀他這本傑作後,再進一步讀《關於人類事務的科學》,並把「管理與組織行為」等,與下述的設計理論課題建立起「持續改善」的對應︰
- 評估理論︰實用理論及統計決策理論等。
- 計算方法︰(1)選擇最優變項的算法(大部分管理科學及作業研究主題);(2)選擇滿意變項的算法和啟發式教育法。
- 設計的形式邏輯︰祈使與形式邏輯(即《管理行為》中的倫理要素與事實要素的邏輯)。
- 啟發式尋找︰因子分解的〝目的──手段〞分析。
- 研究資源分配。
- 結構理論及設計組織︰層級系統。
- 設計問題的再現模式。
|